古镇风韵十字街口——对话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警惕“千镇一面”,古镇振兴需立足本土,彰显个性特色

古镇风光旖旎,流水潺潺,青砖黛瓦,曾是无数代人的共同旅行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年轻人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古镇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是继续默默无闻还是大胆革新转型的抉择,古镇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更有一些古镇被指责为“假古镇”或“人造古镇”,它们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只有形式,没有灵魂。这类古镇面临的运营压力愈发沉重,甚至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如何避免这些“人造古镇”走向倒闭?为了探讨这一时代课题,澎湃新闻时政湃工作室在2025年暑期旅游高峰期,特别推出了关于古镇转型的专题报道——“十字路口的古镇”,全面分析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然,也有一些古镇通过规范运营和成功转型,成为了其他古镇学习的榜样。这些古镇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也是我们专题报道的重点。

今日,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为我们深入解析古镇从过热到理性转型的逻辑。张广汉认为,当投资25亿的大庸古城日均客流量不足20人,当“假古镇”陷入空置与荒芜,这标志着中国古镇开发正进入理性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指出,古镇真正的魅力在于其文化基因的传承和生活的气息,而非千篇一律的商业复制。拒绝“拆真建假”,挖掘本土文化,科学规划业态,实现居民与游客的共生共荣,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图片[1]-古镇风韵十字街口——对话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警惕“千镇一面”,古镇振兴需立足本土,彰显个性特色-柠檬资源分享网

湖南大庸古城的投资高达25亿元,却面临日均游客不足20人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众多“假古镇”陷入招商停滞、商铺空置的困境,这标志着中国古镇开发正面临历史性的转折点。图片[2]-古镇风韵十字街口——对话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警惕“千镇一面”,古镇振兴需立足本土,彰显个性特色-柠檬资源分享网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造镇热潮”中,许多文化标本发生了异化:常德桃花源古镇耗资50亿打造“桃花源”,却变成了荒草丛生的“空城”;陕西韩城古城因“拆真建假”而受到多部门的批评;天水古镇投入近9亿元巨资开发,却导致大规模古迹破坏。住建部公布的数百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部分陷入了“保护性破坏”的悖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古镇开发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系统地分析了古镇开发从过热到理性的转型逻辑。

张广汉认为,大庸古城的现状正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过程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古镇旅游仍处于发展期,前景广阔,但粗放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真正的古镇保护与发展应在尊重历史、居民及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注重挖掘本地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千篇一律的商品化和建筑风格,同时合理规划商业空间,确保古镇既能吸引游客,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社会活力。

此外,张广汉还强调了古镇开发中科学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地方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开发策略。对于缺乏历史文化根基的人造古镇项目,更应谨慎对待,避免盲目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而忽视了自身的独特性。

张广汉表示,站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衡量古镇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是客流量和营收数据,而是文化基因的存活度、社区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记忆的延续性。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古镇”作为文化名片时,更要警惕同质化开发对地域文化的消解。毕竟,真正的古镇魅力,在于那不可复制的历史质感与人间烟火。

张广汉:必须明确的是,我国古镇旅游仍处于成长阶段,其潜力巨大。游客对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兴趣持续攀升。总体来看,古镇旅游的“黄金时期”可能持续约20年。

然而,近年来古镇开发的热情逐渐消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自然淘汰,预示着行业将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实际上,那些得到妥善保护的古镇,尽管整体市场热度有所降低,但游客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市场上许多古镇的开发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正逐步走向死胡同。

举例来说,一些古镇在开发过程中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转而追求大众化、标准化的文旅产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的旅游纪念品,甚至连“特色小吃”也高度同质化,缺乏地方特色。这种千篇一律的商业业态和建筑风格,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导致古镇吸引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房地产行业下滑,众多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成为文旅开发的主力。而如今,房地产行业正面临深度洗牌,企业投资愈发谨慎。特别是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企业对古镇开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深刻认识,意识到这种开发模式缺乏可持续性,难以长期维系,投资难以实现有效回收,因此选择规避这一领域。

从游客角度来看,近年来游客的审美能力和辨别意识有所提升,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仿古体验,更倾向于深入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富有烟火气的文化氛围。他们希望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随着旅游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往开发的古镇因未能持续改进,逐渐被游客抛弃。

湖南大庸古城就是被游客抛弃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古城本拥有真实的历史街区资源,但基础设施落后、房屋破旧,地方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反而拆除存续300年的南门老街、外迁原住民,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仿古文旅商融合型街区。这种建设未遵循当地传统民居和店铺格局,完全按照旅游开发逻辑进行设计,直接与文化价值、市场需求、老百姓的生活相背离,缺乏文化真实性和生活气息,必然遭遇市场惩罚。

澎湃新闻:许多古镇建筑风格雷同、业态高度相似,甚至出现无历史根基的“人造古镇”。这种开发模式的问题根源在哪里?规划环节是否存在缺陷?张广汉:面对当前众多新建仿古古镇的现象,我们应保持理智。有些地区已经没有真正的古镇遗迹,因此,在县城周边打造新的古城景区,虽然缺乏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但作为旅游产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方文化供给,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此类项目往往耗费大量国家财政资金,若缺乏科学论证、规范审批和持续监管,很容易变成“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最终导致投资难以收回,损失由公众承担。

有些地方在缺乏系统评估的情况下,盲目模仿“古城模式”,这不仅浪费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百姓的生活福祉。

我特别反对的是,在原有古镇古村的基础上,拆除重建为“伪古建”,以“保护开发”为名,行“破坏历史”之实。这不仅是对财政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文化遗产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必须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坚守文化底线。

总的来说,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在尊重历史、尊重居民、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引导,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本体,探索一条既保护、传承又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至于您提到的“千镇一面”现象,其背后是多种结构性问题。在规划设计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聘请的设计单位资质不足、专业性不强,未能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而是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成熟样式,导致古镇建设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趋势。例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仿古街区,但实际上,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在江西北部的婺源也有一定影响,在其他区域并不具备历史和文化基础。这种不区分地域、照搬照抄的做法,使古镇失去了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辨识度。

从建筑本身的特性来看,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受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因素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差异。即便在同一省份内,各县市的建筑形式在檐口处理、屋面坡度、起翘方式、屋脊造型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也各具特色。然而,在古镇打造过程中,这些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特征,往往被忽视。开发者为了追求建设效率和降低成本,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模板进行施工,使得各地古镇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与韵味。图片[3]-古镇风韵十字街口——对话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警惕“千镇一面”,古镇振兴需立足本土,彰显个性特色-柠檬资源分享网

此外,真正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以明清时期的古镇为例,它们历经几代人的生活积累和不断修缮,形成了既有整体协调性、又富有变化的独特风貌。每户居民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审美偏好进行建造和装饰,最终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多样、既协调又生动的历史空间。观察现今众多新建或改造的“仿古古镇”,多数由设计机构进行整体规划,缺少了历史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丰富细节差异。这种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导致建筑群显得单一且缺乏历史深度和文化活力。再加上各地之间的相互效仿,古镇景观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游客无论走到哪里,所见的古镇都显得似曾相识。

因此,可以说,当前古镇开发中流行的“复制粘贴”式建设模式,实际上暴露了开发者对本土文化和建筑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实现古镇的长期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坚决避免盲目模仿和同质化开发。尔德资源分享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