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项“世纪级工程”崭露头角。
近期,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计划打造5座梯级电站,预计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
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央企雅江集团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第99家产业类央企,全权负责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建设。
1.2万亿元的总投资,相当于5个三峡大坝、4个川藏铁路、10个港珠澳大桥,无疑是史上规模最大的超级工程。
据悉,雅江水电站的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30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
如此巨额的投资,特设一家央企,投资规模是三峡的3倍,其影响不可小觑。
01
为何要投入万亿资金建设水电站?
游览过西藏的人们,无不被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其总体落差高达6000米,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为中国第五大江,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穿青藏高原南部,从西藏墨脱县流出,穿越印度、孟加拉国,最终流入印度洋。
河流的长度与其落差成正比,落差越大,所蕴含的势能就越强,这也直接提升了其发电的潜力。
特别是在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仅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就拥有超过2000米的落差,这一区域也是电站建设的主要选择地。
根据公开报道,雅鲁藏布江下游预计的总装机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每年能够提供近3000亿度的绿色可再生能源。
与之相比,被誉为“世纪工程”的三峡电站,其总装机量为2250万千瓦,在高峰期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度。
从数据上看,雅鲁藏布江下游的电站,无论是装机量还是发电量,都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的总和。
水电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富煤少气缺油”的国家来说,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环保效益外,水电站的经济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水电、风电、光电以及全面发展的核电都不可或缺。
尤其重要的是地缘战略的考量。
雅鲁藏布江作为跨境河流,我国位于其上游,通过水电站的建设,我们能够有效掌握上游水资源的主导权,从而增强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地位。
官方明确指出,水电工程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不会对下游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水资源权益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从长远角度考虑,雅鲁藏布江大坝的建立可能为未来“藏水入疆”项目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尽管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在超级大基建项目中,西藏作为项目所在地,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万亿级的大规模投资将直接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西藏带来超过200亿元的财政收入。
根据《最富的省,最穷的省》一文的统计,西藏作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均最低的省份,2024年的GDP仅为2765亿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及东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市。
尤为重要的是,西藏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300亿元人民币,而其接收的转移支付却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人均角度分析,西藏的人均转移支付接近6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远超过了四川、河南等地区,这在《10万亿转移支付,被谁拿走了》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
若水电站能够实现自我盈利,其财政收入将显著增长,从而减轻西藏对转移支付的依赖。
间接受益的将是东部发达省份,因为“西电东送”将新增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
西藏本身的经济规模较小,电力需求极低,雅江电站每年产生的数千亿度电,主要将用于外输。
目前,我国的“西电东送”已形成北、中、南三大输送通道,而西部省份作为最大的净供电方。
新疆、内蒙古、山西对京津地区,四川、湖北对江浙沪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对广东地区,都是这样的贡献者。
西藏同样是重要的一员。截至目前,西藏已向北京、上海、湖南、山东、河北等14个省份输送了总计14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
这一规模尚显不足。随着雅江电站的完工,西藏的电力外输能力预计将每年增长至千亿千瓦时以上,从而惠及众多东部和中部省份。
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准了藏粤直流特高压工程,该工程起点位于藏东南地区,终点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压等级为±800千伏,额定输送容量为1000万千瓦。
众所周知,在财政和养老金转移支付方面,存在“东财西送”、“南金北调”的格局。
然而,在能源领域,却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
这充分展现了大国战略布局的智慧。
第三部分
尽管大基建时代已经远去,但超级工程仍将继续。
最近召开的重要会议首次提出了“两个阶段之变”:城镇化将从快速增长期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将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根据《新一轮城市大洗牌》,以“土地、房地产、金融”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以地谋发展”还是“以债谋发展”,都将成为历史。
这预示着大基建、大投资、大地产的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一些地区的高铁、地铁、机场、有轨电车等项目开始缩减规模。
究其原因,多数地方的基建已趋于饱和,面临投资效益递减的困境,加之“过紧日子”的严峻形势,没有必要再盲目扩张。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基建将完全停止,以下四类基建将继续扩大规模:
一是数字新基建;二是民生基建;三是人工运河、核电站等内循环基建;四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超级工程。
数字新基建主要关注科技基础设施,如算力中心、5G基站、数据中心等,以应对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
民生基建则包括养老、医疗、教育设施等,这既是弥补短板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稳定预期的必然选择。
人工运河、核电站等则侧重于内循环,旨在促进交通循环或保障能源安全。
近年来,中西部省份纷纷建设运河,从安徽到广西,从湖北到湖南,从河南到江西,众多运河项目蓄势待发,总投资接近万亿元。
沿海新兴的核电站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覆盖范围从广东至广西,江苏至浙江,以及山东至辽宁,整个沿海地带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鉴于其在经济、地理、安全等多重战略层面的考量,如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站、泛亚铁路等,均属于此类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达到千亿甚至万亿级别,其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战略价值,二是经济效益,三是技术实现的可行性。
例如,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和渤海海峡海底隧道的建设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昂的成本以及战略优先级的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尽管川藏铁路和雅江水电站的投资规模巨大,且短期内可能难以收回成本,但由于其战略重要性,这些项目仍将得到积极推进。
总的来说,尽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万亿级别的基建项目仍将不断涌现,这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尔德资源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