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介机构设陷阱、银行放宽贷款标准,即便借款人无力偿还,也能顺利获得48万元贷款。

图片[1]-部分中介机构设陷阱、银行放宽贷款标准,即便借款人无力偿还,也能顺利获得48万元贷款。-柠檬资源分享网 图片[2]-部分中介机构设陷阱、银行放宽贷款标准,即便借款人无力偿还,也能顺利获得48万元贷款。-柠檬资源分享网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迅猛增长,非法金融中介活动也呈现出增多趋势。其中,“包装贷”作为一种欺诈贷款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手段不仅危害性极大,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黑灰产”之一。

所谓“包装贷”,是指部分非法贷款中介为追求利润,采取虚构职业、伪装资产、伪造收入证明等非法手段,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的人员包装后成功贷款,并在其中分得利益。结果,这些经过“包装”的人士沦为“职业背债者”,甚至变成了“老赖”。

以黄某礼为例,他意图不劳而获,通过包装贷获得贷款,最终成为“职业背债人”。他在中介的引导下,首先打印了自己的征信报告,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征信记录,属于“白户”,这便于不法中介进行“包装贷”。随后,他们与贷款经办人进行了会面,商定好分成比例后,黄某礼将身份证和银行卡交给了贷款经纪人,并允许其进行所谓的“包装贷款”。

在“包装贷”的惯用手法中,若想从银行获得大额贷款,首选途径无疑是购置房产。这笔房产交易涉及“低价购入、高价卖出”的策略,并由炒房客游某将交易转手至一家合作的中介机构,该机构负责处理过户手续及银行贷款事宜。黄某礼申报的就业信息为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而实际并无职业。

在银行贷款的相关规定中,申请者需提交其工作单位信息。然而,黄某礼实际上并无职业,但他在贷款申请表格中申报的却是该地区的一家建筑公司。此外,他还伪造了收入证明,声称自己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虚假信息得以通过银行审核,部分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内部审查不力。

黄某礼通过虚构就业和伪造收入证明的手段,成功获得了第一笔34万元的住房贷款。这笔贷款直接转账至原房主叶某的账户,炒房者成功套现十余万元,房贷中介从中获取了手续费,而贷款中介们则分别谋取私利。

为了继续行骗获取贷款,贷款经办人安排黄某礼与另一组贷款中介继续合作,以便套取第二笔贷款。他们通过所谓的装修项目骗取银行的装修贷款,然而,前一笔用于装修的贷款尚未偿还,第三笔贷款能否成功申请还是个未知数。

尽管黄某礼无法偿还债务,但在他的第三笔贷款申请的档案中,存有一份由农商行出具的、关于3.5万元贷款提前结清的证明文件。然而,这份证明文件也是伪造的。

为了获取更多贷款,所谓的“包装贷”中介人员再次联系了黄某礼,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特别针对农户种植和养殖的“毛竹贷”政策,企图套取第四笔贷款。黄某礼不久后便成功获得了他的第四笔贷款,金额为4.7万元的毛竹贷。

黄某礼从银行获取的四笔贷款,每次都成功通过造假审核,每次贷款都被瓜分,每次贷款的用途都与实际不符,然而他却毫无悬念地背负了48.2万元的债务,成为了所谓的“职业背债人”。

在黄某礼的协同勾结之下,以及非法贷款中介与银行部分人员的内外勾结之下,这种所谓的“包装贷款”现象在当地并不少见。例如,村民陈某军背负了41万元的债务,村民王某长则背负了四笔贷款,总额达72.8万元,村民陈某壮也背负了两笔贷款,总计86万元。

债务承担者法律认知不足,非法中介肆无忌惮,金融机构内部审查不力,三者相互勾结,各自谋取私利。据调查,当前职业债务承担相关犯罪案件呈现涉案金额庞大、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此类职业债务承担违法行为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损害了社会信用体系,威胁了社会稳定,亟需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并采取多方合作措施,彻底切断黑灰产业链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