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总裁兼CEO黄仁勋再次踏足中国,此次行程包括新产品发布和链博会的亮相,他今年已是第三次访问我国,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回顾黄仁勋今年的中国之行,从年初在深圳、北京等地参加公司年会,强调对中国团队的重视,到四月北京、上海的访问,承诺将全力支持中国市场,再到此次参加第三届链博会,强调中国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同样,苹果CEO库克也曾在去年三次访华,并参与了第二届链博会。在接受采访时,库克明确指出,苹果在中国扎根并非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中国拥有全球独特的“技能密度”。
一年内三次远赴中国,并多次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表现出合作共赢的强烈意愿,这两位美国企业领袖的行为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脱钩断链”的行政命令无法改变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无法阻止企业自主选择的方向。
为何中国市场让众多跨国企业难以割舍?
以AI产业发展为例,正如业内所言,大模型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的“跑分”,而在于实际应用中的“跑赢”——巨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充满活力的创新,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持续投入。
以英伟达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即便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的情况下,最新财季中国市场仍占其总营收的12.53%。黄仁勋曾直言,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0亿美元,如果英伟达被排除在外,将是巨大的损失。
《经济学人》网站曾评价中国的创新活力,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许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的发源地。
更深层次而言,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源于双方紧密的联系。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全球产业链如同齿轮般紧密咬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不是人力可以随意切断的。
在去年的第二届链博会上,苹果公司的展牌上仍清晰地写着:苹果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生产。库克的一句“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功”凸显了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95%,供应链的协同使得其生产效率和成本都优于美国本土公司。轻易地迁移一家企业或许可行,但要将一条产业链或整个生态系统迁移,则极为困难,因为许多事物无法复制。尽管有些国家挥舞起保护主义的旗帜,采取封闭和对抗的策略,但在今年的第三届链博会上,美国参展商的数量依然位居境外参展商之首,较上届增长了15%,境外参展商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正如许多参展企业所指出,封闭自守、拒绝合作的代价将更为高昂。
目前,众多外资企业通过增加投资的实际行为,向中国投下了信任的票。阿斯利康宣布将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设立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巴斯夫宣布投资5亿元人民币,扩大其上海工厂;瓦克化学在华的特种有机硅扩建项目已于5月完工。今年前五个月,全国新设立的外资企业同比增长了10.4%。这些外资企业用实际的资金投入证明,投资中国并非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在当今世界,封闭自守以谋求发展,就如同在温室中培育大树,无法抵御风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创新发展的道路不是独唱,而是合唱。只有携手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链条,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中国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欢迎外资的态度,行动上也是坚定明确: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改革创新,举办各类国际经贸展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一系列举措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是、现在仍是、未来也将继续是外商理想的、安全的、有潜力的投资目的地。
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在经济全球化逆流中,工商界持续强烈的合作意愿和步伐。“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扎根至关重要”——黄仁勋的话语,正是外资企业心声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