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四川绵阳,一位男生收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在领取时意外发现,同校的一名女同学也获得了同样的喜讯!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对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同校,仿佛命运的安排!网友纷纷表示:“这情节连小说都不敢这么编!”
当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天,四川绵阳的邓惜文和石锟垚可能未曾预料到,他们十二年的同窗情谊,竟然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延续。
两人自小相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虽未同班,却始终是彼此熟知的老朋友。然而,当他们拆开信封,发现里面是同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国防科技大学时,不禁感到惊喜。
这其中的巧合令人称奇。邓惜文,作为物理类考生,取得了673分的高分,全省排名在五六百位;石锟垚,同样是物理类,以653分的成绩排在两千多名。这样的高分本可以让他们选择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或者出国深造,为自己的简历增色。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另一条看似“硬核”且不寻常的道路。这背后,是巧合,还是早已埋下的共同理想?
进一步分析,他们的选择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对于邓惜文来说,对军装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的爷爷和外公都曾是军人,这份来自家庭的记忆,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了军人身份的荣耀和光辉。
因此,当高考成绩公布,面对各种选择时,她几乎没有犹豫,直接选择了军校中的“顶尖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她被录取到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可能会从事激光武器等前沿技术的研究。
而石锟垚心中,一直燃烧着报国的热情。初中时,他渴望成为一名飞行员,但由于视力问题,他的梦想未能实现。但这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通过其他方式报国的决心。他将目标锁定在国防科技大学,并在高中三年里努力学习,最终成功考入物理学类专业。这个看似基础的专业,实际上与核武器等“国之重器”的研究密切相关。
就这样,两位年轻人,在彼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在同一个地方汇聚。他们的抉择,实际上为“携笔从戎”这一古老词汇注入了新的内涵。在这里,“笔”不再仅仅指书写之笔,而是指从事科研、探索科学智慧的象征;“戎”也不再仅指持枪作战,而是指维护国家安全所依赖的科技力量。
选择进入国防科技大学,意味着选择了更为孤独和艰辛的科研道路,意味着将个人的智慧和才华切实地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国防科技大学并非一所普通的高校。作为中央军委直属的院校,自其创立之初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这里培养的不仅仅是普通的大学生,更是国家和军队未来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将邓惜文和石锟垚的相遇称为缘分,不如说是他们内心共同追求强军梦的信念,将他们引领至一条既光荣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上。
从绵阳中学到国防科技大学,这两位曾经的同窗,即将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发出了响亮的青春誓言:用头脑中的知识保卫家园,用手中的科技筑起长城。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或者说敢于,选择这样一条看似并不“划算”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