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点:美国“大而美法案”的突发转向

 

近期,美国“大而美法案”成为了热议焦点,然而,网络上的解读大多流于迎合民众情绪,将法案视为笑谈。

迎合情绪固然能吸引关注,却可能误导公众,让我们错失把握美国转向关键机会的机会。

国内主流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劫贫济富,二是提高债务上限可能引发的美债信用危机。但这些并非法案的核心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在市场一线以真金白银赌市场机遇的人来说,不能盲目跟风,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本质,把握世界节奏的变迁。

要理解“懂王”大而美法案的转向逻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债务经济和中美竞争的深层逻辑。以下,我将通过一个例子进行阐述。

一)债务与财富的原始法则

让我们设想一个名为C村的村庄。

为了简化说明,假设C村的经济仅涉及两个行业:种菜和打渔。菜农用白菜交换渔夫的鱼,实现劳动交换和经济发展。

假设有一个菜农,他希望采取“先苦后甜”的策略,计划今年种植更多菜卖给渔夫,但渔夫没有更多的鱼可以交换。于是,渔夫给菜农开具了欠条。

菜农获得这些欠条,就可以在明年减少种植,然后用欠条而非白菜来换取渔夫的鱼。这样,菜农就实现了“今年多干,明年少干”的策略。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菜农手中的欠条,既是他的财富或资产,同时也是渔夫的负债。

什么是财富?财富就是对他人劳动的索取权,可以用来购买他人因劳动产生的产品或服务。

而任何一个人的财富,都必然对应着另一方的负债。

这正是现代货币学的元规则。

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将欠条视为货币,在现代货币学中,每一份货币的诞生,都伴随着等额债务的同时产生。

以我国5月末的数据为例,M2总量为325万亿,其中基础货币,即央行发行的货币为36万亿,剩余的289万亿为商业银行派生货币。

这289万亿的货币,都是居民或企业在贷款时创造的。

例如,某人贷款200万买房,商业银行就同时生成200万货币和200万负债,负债归贷款者,而200万则支付给开发商。

开发商获得的200万财富即是贷款者的负债,两者一一对应。

再如,企业贷款1000万用于经营,银行则同时生成1000万货币和1000万债务,债务归企业,而货币则由企业支付给工人或供应商。

工人和供应商的收入与企业债务相对应。当然,企业一旦投入生产并销售产品,便能够回收货币,用以偿还债务。

这一过程,即通过借贷和偿还,实现了货币的生成与消亡,进而推动了生产和消费,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至于那36万亿的基础货币,它们的来源同样与负债有关。

在这36万亿中,超过一半是由于外汇占款而发行的人民币。如图所示,36万亿的基础货币中有21万亿来源于外汇占款。

图片[1]-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点:美国“大而美法案”的突发转向-柠檬资源分享网

外汇,即美元,可以被视作我们对美国的财富和美国的对我们负债。这些美元的来源是美联储的负债,其负债以美国国债等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这21万亿的货币与美联储的债务相对应,而其根源在于美国国债。

至于剩余的36万亿,其分析方式类似,但受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展开(关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详细分析,可参考我去年在精华区发布的两篇文章)。

任何货币,不论是基础货币还是派生货币,都对应着等额的债务。家庭和企业赚得的货币,都意味着某方的负债。

由此得出结论:在经济系统中,一方要增加财富(货币),必须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负债。这个结论将在后续关于大而美法案影响的讨论中用到。

若要社会财富持续增长,本质上就是让社会债务持续增长。从经济数据来看,国家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都在不断增长(其底层逻辑是,在杠杆率长期不变的情况下,GDP的增长必然导致债务增长)。具体操作上,当企业或个人在经济衰退周期中去杠杆导致债务余额下降时,政府部门会通过增加债务来对冲,以维持债务总量,确保经济稳定。

因此,与债务相对应的货币总量(M2)也是持续增长的。

关于内卷现象,我们已知任何一方要增加财富(货币),必须要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负债。例如,C村的菜农想多生产蔬菜卖给渔夫,但若渔夫不增加负债(即不签字借条),其支付能力有限,需求也就有限,导致菜农生产的蔬菜无法销售,最终只能烂在地里。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更为复杂,多个菜农面对多个渔夫。一个勤奋的菜农即使降价销售,也只会挤压其他菜农的市场,而渔夫的总需求并未增加。这样的勤奋者被称为“卷王”。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卷王”的出现可能会造成另一个人的失业。

在应对“卷王”的问题上,有两种典型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以下是欧洲模式的应对方法:

1. 对“卷王”征收重税,同时补贴失业者,以此降低“卷王”的生产积极性。

2. 严格打击加班,减少生产者的产量,防止生产过剩。其应对策略是:鉴于社会需求并不迫切,为何要实行996工作制?因此,不妨将空闲时间用于沙滩上享受阳光。对于向“卷王”征收重税并将资金分配给“懒汉”的做法,我们称之为“高福利”。

关于东亚模式的应对策略:

假设有100位菜农,每位都是996工作制的“卷王”,那么仅需50位菜农就能满足整个村子的需求。

那么剩下的50位菜农怎么办?

答案是转向出口和投资。

1. 出口

由于国内需求已经饱和,将这些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并获取贸易顺差。根据我们文章第一部分的规则(一方的财富等于另一方的债务),在保持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们持续增加财富(美元外汇),而美国持续增加负债。

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人的生产必然等于所有人的消费。当东亚模式的生产大于消费时,美国必然消费大于生产。也就是说,我持续不断地提供菜,而美国持续地开具欠条,美国政府扮演着最终负债者的角色,美债规模也日益膨胀。

美债危机的本质在于,当债务规模不断增大时,人们是否依然相信美国有能力偿还足够的债务以赎回欠条。

2. 投资

当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之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产能和就业时,政府部门就承担起这个最终需求者的角色。

例如,100位菜农中,50位满足国内需求,20位满足国外需求并换取外汇。

剩下的30位菜农,可由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来创造基建投资需求,如修建高速公路、桥梁和高铁等。然后,国家通过高速公路费、过桥费等方式回收货币,用于偿还之前发行的债券。

出口和投资,这两种解决就业的途径,实际上对应着以下GDP公式:GDP=总消费+净出口+总投资。

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当一个经济体处于追赶阶段时,东亚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量、基建和更多外汇储备。此时,最重要的目标是扩大经济蛋糕。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对“卷王”减税以鼓励生产,同时不养“懒汉”。

而当一个经济体已步入富裕阶段时,欧洲模式能带来更悠闲的生活。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提高税率以打击“卷王”的积极性,并通过从“卷王”那里获得的税金,提供高福利给“懒汉”。

(三)大而美法案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探讨大而美法案的本质。让我们来看目前主流的两个观点。

1. 美债信用危机

正如我们之前所述,懂王提高债务上限,是在为全球创造更多的财富空间(或者说美元空间)。因为赚取的美元必然来源于负债。更多负债空间意味着更多可赚取的美元。

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债过多若无法偿还将引发信用危机。但我的观点是,美债是否过多,还需以数据为依据。提取原文关键信息并改写如下:

分析G7国家的数据后,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G7国家中属于中等水平,具体见图示。

图片[2]-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点:美国“大而美法案”的突发转向-柠檬资源分享网

日本、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杠杆率分别高达212%、114%、101%和87.5%。随着“大而美法案”的通过,预计未来几年美国的杠杆率上限可能达到130%以上。即便日本杠杆率超过200%而未引发债务危机讨论,讨论美国债务危机似乎还为时尚早。在投资领域,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数据,而非仅迎合情绪。

实际上,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即政府应首先实现收支平衡以阻止债务增长。然而,保持政府收支平衡并非财政目标。真正的财政目标是确保政府赤字所创造的需求恰好满足无通胀的充分就业,最终通过经济增长来降低杠杆率。政府通过债务创造的需求不应受税收收入的限制。

尽管“大而美法案”可能推高杠杆率,但结果将取决于“懂王”是否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在债务规模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杠杆率。为此,“懂王”采取了两个措施。

首先,他通过加征关税和重签贸易协议,增加了其他国家获取因法案新增债务支出创造的需求的难度。

其次,法案中提到的“劫贫济富”政策,实际上是在推动美国向东亚模式转型。这包括对“卷王”减税和对“懒汉”减福利(法案对领取福利增加了工作要求),旨在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促进经济增长。

实际上,东亚模式主要指的是中国和韩国。日本的劳动时间已落后于美国。以下是日本官方对劳动者年度工作时长的统计数据。

图片[3]-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点:美国“大而美法案”的突发转向-柠檬资源分享网

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是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法国。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在2010至2020年间,除了美国,G7其他国家的劳动者工作时间均呈下降趋势,而美国却呈现逆势增长。

2. 到了2020年,美国劳动者的年度劳动时间显著超过日本和欧洲国家。

美国在G7国家中已经是工作最勤奋的国家,然而为了与中国竞争,其政策依然是鼓励生产和扩大经济规模,这与东亚模式相符,而非欧洲模式。

至此,我们基本上已经明白了“懂王”的意图。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1. “懂王”拥有强大的博弈能力,使得几位关键反对者也站在了他这边,促成了法案的通过。尽管法案存在劫贫济富的隐忧,但支持“懂王”的红脖子们仍然相信他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工作机会。

2. 鼓励传统能源取消清洁能源激励,同时减缓新能源车的发展,这将降低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减少中国用于博弈的有效筹码。

3. 欧日已退出竞争,未来的全球竞争将主要在中美之间展开。而“懂王”转向东亚模式,增加军费开支,意味着与中国的竞争将长期化。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快速击败对方,而是比谁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谁不会犯错,谁先出现问题。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懈可击,然后等待对方出现失误。一旦对方出现问题,就可以趁机削弱对方。

回到我们这边,经过两代“卷王”的辛勤付出,我们将东亚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在内需、出口和基建投资方面齐头并进,终于站在了与全球老大一较高下的竞技场。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何时才能进入欧洲模式?我的看法是,当我们真正赢得了与美国的竞争,我们也许就迎来了从东亚模式转向欧洲模式的命运拐点。

尽管美国也在转向东亚模式参与竞争,但我依然坚信东升西落的趋势。但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懂王”当作傻子看待。虽然主流的自媒体在调侃“懂王”和法案时迎合了大家的情绪,但只有真正把握住“懂王”在做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市场一线的真金白银投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