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着手筹备“国葬”仪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全球发布声明,强调伊朗在此次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伊朗着手筹备“国葬”仪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全球发布声明,强调伊朗在此次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图片[1]-伊朗着手筹备“国葬”仪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全球发布声明,强调伊朗在此次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柠檬资源分享网

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全面升级,全球目光聚焦于这一地区。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及军事基地进行了猛烈的空袭,导致包括革命卫队总司令在内的重要人物丧生。伊朗迅速反击,向驻卡塔尔的美军基地发射导弹,尽管事先已通知美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三天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宣称伊朗取得了胜利,并计划为牺牲者举行国葬,此言在伊朗国内引发巨大争议,国际社会亦对此热议纷纷。

这场冲突的起因

伊朗与以色列的恩怨源远流长,几十年来双方关系紧张。尤其是伊朗核计划日益扩大,以色列对此早已不满,频繁进行破坏。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的纳坦兹、福尔多和阿拉克等地发动空袭,摧毁了核设施地面建筑,并击毙了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这次行动是近年来以色列对伊朗采取的最强硬措施,伊朗对此感到愤怒,决心报复。

6月14日,伊朗向驻卡塔尔的美军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19枚导弹。然而,此次袭击颇具戏剧性,伊朗事先通过第三国通知美国,但美军反应迅速,基地无人伤亡,18枚导弹被拦截。这次袭击更像是对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种姿态展示,表明伊朗并非易与之辈。

6月16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暂时平息了冲突。然而,伊朗国内局势并未好转,经济制裁加剧了困境,温和派与强硬派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民众生活愈发艰难。此时,哈梅内伊站出来发表讲话,旨在稳定国内局势,并向外界展示伊朗的强硬态度。

哈梅内伊发表强硬言论

停火当天,哈梅内伊在德黑兰中央清真寺发表电视讲话,声称伊朗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他指责美国的空袭是一场“政治秀”,并未对伊朗核能力造成实质影响,而伊朗的导弹反击则是对敌人的有力回击。他还警告,任何敢于挑衅伊朗的国家都将付出“惨痛代价”。这番言论在伊朗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者热血沸腾,街头巷尾充斥着“打倒美国”的口号,气氛热烈。

图片[2]-伊朗着手筹备“国葬”仪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全球发布声明,强调伊朗在此次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柠檬资源分享网

然而,在国际舞台上,这一行为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讽刺,称伊朗的导弹只是“预先通知的问候”,并未造成任何伤害。以色列的态度更为强硬,将伊朗的行为视为“挑衅”,明显表示不满。尽管俄罗斯和叙利亚表示支持伊朗,称其为“正当自卫”,但并未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哈梅内伊此次公开露面,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之前他一直躲在地下掩体中,外界传言他身体状况不佳,甚至有民众前往政府门前请愿,询问领袖的健康状况。此次他公开讲话,精神状态良好,对谣言进行了正面回应,也让国内民众感到安心。

关于国葬的举办,伊朗官方于6月14日宣布,将为在冲突中牺牲的人员举行国葬,日期定于6月25日,地点在德黑兰。筹备工作迅速展开,德黑兰街头挂满了黑旗和烈士照片,工人忙碌地搭建悼念台,革命卫队士兵在路口站岗,政府还通过短信号召民众参加,强调这是国家团结的时刻。

6月25日,国葬正式开始。早上,德黑兰的伊玛目霍梅尼广场人潮涌动,灵柩被放入银色奔驰车内,缓缓驶过城市,经过革命卫队总部和议会大楼。人群中有人举着照片,有人低声念经。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的灵柩被送到马什哈德安葬,其他人的灵柩则被送往贝赫什特-扎赫拉公墓。哈梅内伊亲自到场,站在灵柩前带领大家悼念,士兵鸣枪致敬,天空还有军机飞过,场面庄重。

这场国葬在伊朗国内引起了不同反响。许多人尊敬牺牲者,认为他们是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但也有人开始质疑政府的策略是否可行。温和派总统佩泽希齐扬对此表示不满,认为硬碰硬的策略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不如与外国进行对话,缓和局势。然而,哈梅内伊的支持者认为,这场国葬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伊朗不畏挑战,能够坚持下去。

图片[3]-伊朗着手筹备“国葬”仪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全球发布声明,强调伊朗在此次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柠檬资源分享网

国际社会对哈梅内伊宣称的胜利态度冷淡,特朗普甚至将其视为笑谈。以色列正忙于强化防御,为下一轮冲突做准备。尽管俄罗斯和叙利亚在口头上表示支持,但实际上并未采取实际行动。伊朗经济因制裁而陷入困境,物价飙升,民众生活艰难。温和派试图进行改革以挽救国家,但强硬派的阻挠使得改革步履维艰,国际上对伊朗的孤立态势愈发严重。

伊朗的这一“国葬”事件以及哈梅内伊宣称的胜利,表面上看似热闹,实则混乱不堪。哈梅内伊试图通过强硬手段维持局面,国内形势确实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温和派与强硬派之间的矛盾、经济困境以及国际孤立问题依旧未得到解决。随着他的离去,新领袖将如何引领国家走向,尚不明朗。温和派试图改变现状,而强硬派则坚决反对,这场斗争的胜负,恐怕无人能确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