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消息:目前,长江流域的来水量显著减少,为应对干旱情况,相关部门已提前做好充足的抗旱用水储备。

我国目前正处于防汛关键期,即“七下八上”,这是洪涝灾害风险最高、防御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然而,长江流域的降雨情况却呈现出明显的偏枯趋势。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通报指出,今年的“七下八上”防汛形势与往年不同,表现为“旱涝交织,旱重于涝”。尽管防汛形势总体可控,但抗旱保供的压力却十分巨大。2022年,长江流域就曾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导致流域性严重枯水。

长江流域当前的水情如何?汛期反枯是否呈现出趋势性特征?流域内的供水是否有保障?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些问题,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副主任李玉荣和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抗旱与减灾处二级调研员陈新国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专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反映了降水在年际间的波动加剧,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目前还不能判断长江流域汛期出现旱情是否呈现出趋势性特征。

专家还表示,当前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的水位持续下降,但长江上游水库群已储备约120亿立方米的抗旱“储备水”。这些水库与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可以基本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以下是采访全文:

长江流域降雨来水已呈现明显偏枯态势

澎湃新闻: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关键期内长江流域降水总体偏少。请问长江流域是否会出现2022年汛期反枯现象?

李玉荣: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汛期反枯”,发生了流域性严重枯水。6~8月及9~10月流域降水量均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3成;7~10月流域上中下游来水同枯,总体偏少近5成,其中8月来水还原后的枯水频率超百年一遇。

2025年进入主汛期以来(6月1日至7月17日),长江流域累计降水量245毫米,相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1成多;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近2成,其中7月以来偏少2成多;此外,7月18日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水位较历史同期均值偏低3-4m,中下游河湖槽蓄水量也显著偏少。总体而言,当前流域降雨来水已呈现明显偏枯的态势。

根据预测,“七下八上”期间,长江流域降水偏少,上游及中下游均偏少,偏少区主要位于长江上游东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以北地区,流域偏枯形势仍将持续,预计2025年枯水程度总体轻于2022年。同时,当前正处于台风活跃期,环流形势调整频繁,洋面台风活跃,可能造成台风影响区域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暴雨洪水。图片[1]-长江水利委员会消息:目前,长江流域的来水量显著减少,为应对干旱情况,相关部门已提前做好充足的抗旱用水储备。-柠檬资源分享网

气候变化致降水年际间波动加剧澎湃新闻:网络上流传“雨带北移”的说法,那么汛期长江流域出现的旱情是否呈现一种趋势性特点?

李玉荣:近期,华北、东北等地遭遇了破纪录的暴雨,例如河南郑州的“7·20”和海河的“23·7”暴雨洪水,与此同时,传统多雨的长江流域在汛期却出现了严重的枯水现象,如2022年的流域性严重枯水,这引发了公众关于“雨带北移”的讨论。

然而,目前气象观测和研究成果显示,我国东部主雨带的平均位置并没有发生显著的系统性北移,降水分布依然遵循东亚季风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每年4-5月,我国华南地区进入前汛期,6-7月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雨带移动至华北东北地区,这是每年都会发生的正常季节性变化。

由于气候周期性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现象时有发生,但长江流域的干旱和北方暴雨的极端事件,更多是反映了降水在年际间的波动加剧,历史上也有过类似情况,并未改变我国主雨带长期平均位置和移动路径的基本规律。后期还需要长期的观测和分析研究,目前尚不能判断长江流域汛期旱情是否呈现趋势性特点。

澎湃新闻:如果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的水位持续下降,哪些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可能会出现短缺?如何进行预防和保障?

陈新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出梅”后,由于降雨偏少,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的水位持续下降。根据2022年的抗旱经验,我们确定了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的旱警水位,当水位低于旱警水位时,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两湖地区的城市用水将受到影响。

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沙市、莲花塘、汉口、九江、大通站的水位虽然低于历史同期均值,但仍然高于旱警水位约6-8米,因此长江中下游沿江及两湖地区的城乡供水和灌溉取水目前可以得到保障。

未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将继续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的原则,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考虑到中下游及“两湖”地区水位可能持续下降至极枯水平的最不利情况,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提前储备抗旱水源,确保流域供水安全。一是实时监控流域内的降雨、水位、土壤含水量、农作物生长状况、干旱情况和盐度变化,持续更新中长期趋势预测,并实时进行流域丰枯趋势的会商和研判。二是根据城乡供水、灌溉用水等需求进行精准对接,预判可能发生干旱的区域和时间,实施枯水预报预警,制定应急抗旱措施,并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三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洪水资源化利用,联合调度流域内的水库群,储备充足的抗旱应急水量,适时进行抗旱保供水补水调度。四是指导相关地区提前规划并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开展抗旱节水宣传和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

长江口短期内咸潮上溯风险极低

澎湃新闻报道:长江口是否可能出现咸潮上溯的情况?如何预防或者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措施?

陈新国回应:长江口咸潮上溯与长江干流的水量、潮汐、风力、河口形态和水下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通常发生在冬季至春季的枯水季节,即11月至次年4月,但在特殊年份,咸潮入侵时间可能会提前。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大通站的流量低于15000立方米每秒,且台风活动频繁时,咸潮入侵才会影响供水安全。

目前,长江干流下游大通站的流量超过30000立方米每秒,短期内咸潮上溯的风险极低。未来,我们将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并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近年来,长江流域管理局在应对长江口咸潮上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枯水期前,我们指导上海市根据预测情况制定应对咸潮入侵的方案,加强长江中下游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根据大通站流量和长江口咸情预测情况,及时提醒上海市做好青草沙等水源水库的蓄水保水工作。上海市已逐步完善多水源互补供水体系,在应急情况下,还可及时切换至长江以外的备用水源供水,确保居民生活用水。

水库群联合调度基本能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澎湃新闻报道:根据长江流域管理局发布的信息,计划在7月中旬末,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储备约120亿立方米的抗旱“储备水”,适时进行抗旱保供水补水调度。请问这120亿立方米的“储备水”意味着什么?在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供水是否足够?

陈新国解释:根据预测,长江流域在7月和8月降水总体偏少。按照2025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行计划的规定,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计划在7月中旬调度上游水库群,预留约120亿立方米的抗旱水量储备,其中三峡水库80-90亿立方米,金沙江中游梯级近10亿立方米,金沙江下游梯级约20亿立方米,岷江、嘉陵江、乌江梯级水库也预留了一定的抗旱水量储备。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严重的枯水现象,7月至10月的降雨量创下了历史新低。为此,长江流域在8月至10月期间实施了两次抗旱保供水的联合调度行动以及一次应对咸潮的应急补水措施。这些措施通过控制性水库群的累计补水,达到了约10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上游水库群贡献了约56亿立方米,从而有效满足了沿江地区的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

目前,长江上游的水库群在汛限水位以上储备了大约120亿立方米的水量。这一储备量与中游水库群的蓄水量相结合,能够基本确保流域的供水安全。未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坚持旱涝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储备抗旱用水,并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全力以赴保障流域的供水安全。

芝麻资源分享网 https://zmilj.cn/

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