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节临近,在富阳万市的一座水库涵洞中,不幸发现了一具严重腐烂的男性遗体。这名嫌疑犯自那时起逃亡了34年。富阳刑警部门凭借两条关键线索和一张证件照片,坚持不懈地进行追踪。直至今年6月7日,嫌疑人终于被抓获。他长期以来隐姓埋名,行事谨慎,现在使用的是一部电话手表。
确认男尸身份后,一名男子神秘失踪了。
1991年2月8日,距除夕仅剩六天,富阳万市的村民在水库放水时,许多人都来此捕鱼。水库附近的一个涵洞引起了三位捕鱼青年的好奇心,他们进去探险时,发现了那具尸体。
图为当年案件现场勘查图
案件接报后,富阳公安刑事侦查大队迅速抵达现场。当时参与调查的民警洪三健仅工作了三年。
法医初步检查结果显示,死者为一名男性,尸体严重腐烂,骨骼外露,死亡原因为钝器伤害,推测死亡时间已超过六个月。“那天天气寒冷,尸体附近仅发现一串钥匙和一条破旧的皮带。”
经过多方调查,警方在人口失踪报案记录中找到了一条与案件时间线相符的线索——1990年10月,有一户外地人家在富阳报案,寻求失踪家人的消息。
警方将旧皮带展示给该家人,其女儿立刻认出皮带扣,这是她父亲李某长期使用的。
李某曾是木材加工厂的老板,1990年随一位朋友来富阳从事木材生意后便音讯全无。当年富阳公安投入了大量警力进行搜寻,但始终未能找到李某的踪迹或尸体。
调查过程中,当年将李某带到富阳的当地人魏某消失无踪。身份确认后,魏某便不见了踪影。警方逐一询问魏某的家人和好友,但无人知晓他的去向。
警方追踪至广西石料场,但魏某又逃跑了。
当时魏某约二十七八岁,家庭和睦。他在富阳的石料场从事采矿工作,擅长驾驶拖拉机,并具备爆破技术。除了这些信息,警方手中仅有魏某身份证上的黑白照片。
富阳县公安局(后更名为市局)到万市需要两小时车程,当时刑侦大队只有一辆吉普车,民警们乘坐公交车、骑二八大杠自行车来回调查了几个月,最终获得了一条线索:魏某前往了广西宁明县的一个石料场。
1991年10月,刑侦大队成立工作组,派出包括洪三健在内的四名民警,携带通缉令前往广西宁明追捕凶手。10月18日,工作组抵达石料场,在工人宿舍的大通铺上,每个床位都贴有工人的名字,“浙江魏某某”的字样清晰可见,但人却已不在。老板表示,他刚离开一个星期。
工作组的心情降至谷底,他们四处打听,在距离宁明县40公里外的凭祥市,得知魏某曾到那里寻找工作,同样是石料场。“老板们都说前几天刚见过,但总是差那么一点。”
位于中越边境的凭祥市,在1991年时边境地区仍较为动荡。洪三健回忆道:“那时,我们还能听到对面用大喇叭传来的喊叫声。广西地区蚊虫众多,到了十月底和十一月初,天气潮湿闷热,我们四人刚到那里就感到水土不服,但内心却充满了不服输的斗志。”
我们四人被安排在一个狭小的旅馆房间内,连续工作了11天,却一无所获。
在随后的30多年里,工作组为了追捕凶手,踏遍了安徽的采石场、湖南的小煤窑等地,每当有新的线索出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然而,魏某似乎人间蒸发,始终没有踪迹。
在仓库中堆积的上万份档案中,刑警们找到了他十多年前的照片。应登晓,现任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在23年前刚加入重案组时就听闻了这起案件。他提到:“经常听到洪大(洪三健)等领导提起这个案子,他们反复提及的案情在我心中比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件还要深刻。他们对案件的执着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应登晓曾多次前往万市水库边的涵洞,目睹水库逐年变化,而34年前的这起未破命案,究竟在何处才能找到突破口?魏某的踪迹究竟在何方?
结合前辈刑警们追查到的线索——魏某长期从事采矿工作,仅有一张20多岁时的黑白照片,会开拖拉机、懂爆破,可能没有户籍身份信息——今年,从云南某个小城传来消息:1992年,有一个“外省人”在云南某矿场开拖拉机,后来自己购买车辆从事运输,再后来又开设了采石场。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办理手续时总是使用别人的名字,矿上的人称呼他为‘外省人’,对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应登晓表示,经过34年的等待,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答案。得知线索后,工作组迅速赶往云南,并立即与当地各单位取得联系,寻求协助进行排查。“我们特别关注了他开设工厂的相关手续登记信息。”
工作组历经两个地级市的辗转,跋涉2000多公里的山路,在当地某部门的两层仓库中,数以万计的档案资料中,终于找到了魏某2006年办理的许可证底档照片。“这张照片将时间倒退了十年,借助现代技术,查找目标变得更加简便。”
经过数日的守候,今年6月7日下午,一名身穿红色短袖、皮鞋光亮的男子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通过对比2006年的许可证底档照片和上世纪90年代的身份证黑白照片,尽管这个男子身材佝偻,但他的眉目特征与通缉令上的人极为相似。
当应登晓大声呼唤魏某的名字时,那人身体瞬间僵硬,直到被戴上手铐,他声音沙哑,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未能说出。
魏某后来交代,为了几千元,他当年犯下了抢劫并杀害李某的罪行。在审讯室中,他对于犯罪事实毫无保留地承认,并且提到这些年来他总是做噩梦,梦见涵洞中冷风呼啸,导致他无法入眠。
隐姓埋名,沉默寡言
被捕时,他仍在使用电话手表
在长达30多年的逃亡生涯中,魏某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村民们都说他是“外地来的”,他平时喜欢打牌,通过做生意认识的人都说他懂得人情世故。
当地人对魏某的评价是:他不打架不闹事,酒品也好,只是沉默寡言。有人这样评价魏某:“和他一起喝酒,到最后感觉他就像不存在一样。”
随着公安系统身份信息建设的加强,无身份、无户籍的魏某在当地的生活受到了很大限制,他不敢考驾照、不敢办银行卡,甚至外出找人开车和住宿都要借用他人的身份。
似乎命运的安排,从富阳到云南,魏某一直努力赚钱,上世纪90年代从事木材生意,到云南后多次办厂,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四处逃亡。
60多岁的他住在狭小房子里,深居简出。尽管如此,他依旧遵循谨言慎行、不惹事的原则,只使用老年手机,被警方抓获时,他正用一只电话手表。
老刑警翻开34年前的笔记本
终于弥补了遗憾
案件最终告破,当年英姿飒爽的洪三健大队长如今头发斑白,下个月他将退休。当成功抓捕的消息传到他这里时,他激动不已:“终于弥补了遗憾。”
洪大队长拿着当年泛黄的笔记本向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准确无误地翻开了他在1991年的笔记:2月8日,星期三,水库后的一个涵洞内发现了一具尸体。像这样的笔记,37年来他写满了数百本。
图示为民警昔日的工作记录
“我的妻子之前还笑我夸大其词,但她翻阅完这些笔记后,惊讶不已,强烈要求查看我们结婚那天的记录。我在笔记中首先写下的是:今日我心怀喜悦,我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其中也详细记录了那天有多少人来我家帮忙……”多年来,记录笔记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
往昔的笔记本已经泛起了黄迹
然而,以应登晓为首的那批刑警,正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历程中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应登晓表示,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工具。回顾过去,前辈们的刑侦精神实为最宝贵的财富,“他们身处‘慢时代’,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对案件的处理精益求精,他们那细致入微的态度,能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