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宣告启动建设
– 该工程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 工程规划中包括5座梯级电站的建设
这些工程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7月20日报道,西南油气田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显著的天然气产量增长,新增了15口百万立方米产能的气井。这一产量提升不仅满足了工程电力外送的需求,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西藏本地的自用需求。在此期间,该公司的天然气产量达到了新高,其增量在全国各油气田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2023年的前六个月里,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天然气产量达到了240.2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5亿立方米,创造了同期历史新高。7月15日,风电与生物质耦合的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洮南成功生产出首批绿色甲醇产品。该项目首期建设已实现年产5万吨绿色甲醇的能力,这一成就填补了我国在规模化连续生产绿色甲醇技术方面的空白。
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降低
与传统煤制甲醇相比,降幅高达近70%
首阶段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万吨
在科技和标准制定领域,我国取得重要进展
引领国际标准制定
我国在新能源技术标准领域再次取得突破
7月16日,我国主导制定的
全球首个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国际标准
正式对外发布
该国际标准标志着首次确立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具体明确了相关的测量方法,包括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体积膨胀率等关键特性指标。这一举措有效地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与此同时,我国提出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提案也成功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立项。
这是全球第一个
针对电力储能领域的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
该标准对全球超级电容器在储能应用中的标准化进程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文观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7月16日,我国“中国天眼”FAST
成功首次探测到
由超音速湍流控制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
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近期成功实现对银河系的分钟级高频监测,这一成就为研究星际介质及恒星形成机制带来了全新视角,并为进一步揭示恒星形成区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路径提供了新的线索。
涵盖脉动白矮星与白矮星椭变双星等成就,这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量子探测领域实现了新的进展。这些成果在能源、科技、天文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重要突破,每一项都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大能力。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国重器”得以投入使用,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