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曝光现象:堂食与外卖的“双标”真相
近期,多家媒体揭露了餐饮业中普遍存在的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餐饮店为了降低成本和应对平台压力,在食材品质、加工方式、分量控制等方面对堂食和外卖实行了不同的标准。比如,河北廊坊的一家烤串店,堂食时使用当天现宰羊肉和现洗蔬菜,而外卖则使用冷冻肉,经过油炸和电烤,8分钟内就能完成出餐。天津的一家菜馆,堂食时使用压榨花生油炒菜,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使用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较低的陈米。更为隐蔽的是,外卖餐盒底部设计成凹陷状,让人难以察觉分量差异,实际上外卖的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
这种“双标”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型餐饮店,在一些主打“现炒”的连锁品牌中也相当普遍。例如,某小碗菜店铺堂食是现场翻炒,外卖则是从冷藏柜取出预制菜加热后打包。红烧肉、糖醋排骨等“硬菜”外卖几乎全部依赖预制菜,成本仅为现制菜品的60%,且节省了大量人工。
二、生存挑战:成本压力与平台机制的双重夹击
面对记者的提问,许多饭店老板坦言:“如果不采取‘双标’,我们真的无法生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平台抽成、满减活动、配送时效等多重压力的叠加。
平台抽成与成本压力:以某烤串店为例,一份30元的外卖套餐,扣除平台抽成、包装费、食材成本和人工水电后,净利润仅为5.5至7元,而堂食同样套餐的净利润可达12元。部分平台的满减、折扣活动成本实际上由商家承担,如某订单显示商家需补贴11.5元(含配送费4元、超级吃货红包7.5元),平台仅补贴3.5元。为了维持利润,商家不得不在食材和加工流程上削减成本。
配送时效与评分机制:平台对配送时效和评分的高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双标”现象。某连锁品牌区域经理透露,平台规定“一定时限内送达率”必须达到95%以上,否则将降低权限和流量。外卖现做根本来不及,只能使用预制菜;差评多了店铺就完了,只能在食材上做文章,确保不出错、口感稳定。北京的一位餐饮店老板表示,使用预制菜每月可以节省约1.5万元成本。
行业恶性竞争:在外卖平台的低价竞争环境中,同类店铺的最低客单价已经降至12元。河北某麻辣烫店老板坦言:“如果不使用冻品、不缩减分量,根本无法达到这个价格。”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迫使诚信商家要么加入“双标”行列,要么退出市场。
三、法律与道德困境:侵犯权益与行业信任危机
面对这种“双标”现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引发了行业的信任危机。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的边界,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侵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商家隐藏食材的来源(例如以预制菜冒充现制)、加工方法(例如冷冻后再加热),违反了信息公示的义务。隐蔽加价、重复收取包装费等行为,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构成了不公平的交易。
然而,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着“三无困境”:没有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没有有效的对比证据、没有足够的诉讼动力。外卖和堂食的时空分离,使得取证变得极其困难。即使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大多数人也因为维权成本远高于收益而选择保持沉默。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维权困境,进一步助长了“双重标准”现象的扩散。
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双重标准”行为严重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导致整个外卖生态系统围绕着“快速+廉价”的模式运转。当冷冻食品伪装成新鲜肉类成为潜规则,当包装费用接近甚至超过食材成本时,这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行业的信誉。如果不加以遏制,坚持使用真实食材的餐饮品牌可能会被迫退出市场,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整个餐饮行业和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