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确认“1岁工作22岁退休”事件为真。
近期,我国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中,揭示了审计署对养老保险基金等关键民生资金进行的审计结果。
审计署官方网站截图显示,报告指出25个省份共有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伪造病历或篡改档案等手段,提前退休并违规领取养老金总计5.19亿元。例如,山西蒲县疾控中心的一名职工档案中存在14处篡改痕迹,该职工在“1岁工作、22岁退休”的情况下成功退休,同时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并在另一单位兼职赚取收入。
对此,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作出回应,确认事件真实存在,并表示已启动调查程序,多个部门正在联合行动进行查处。
先前报道提到,央视网于6月26日报道了25个省份的2.83万名职工通过不正当手段提前退休并违规领取养老金5.19亿元的情况。其中,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名职工的档案存在多处篡改,尽管如此,该职工仍通过了层层审批,退休后领取养老金达69万元,并在新单位工作赚取收入,此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澎湃新闻在27日的报道中指出,蒲县疾控中心正接受审计调查,涉及人员众多,相关手续正在处理中。
蒲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显示,蒲县疾控中心设有多个内设机构,包括综合股、免疫规划股、防控股等,设有主任一名,共有财政人员68人,事业人员11人。
蒲县疾控中心环境图
在2023年6月24日,我国审计署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其中揭示了审计署对养老保险基金等关键民生资金进行的审计结果。
报告指出,审计署对全国25个省份的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额达4.14万亿元进行了重点审计,并发现了601.61亿元的问题金额。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23个省份的47.7万名困难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未得到应有的保险保障;21个省份的249.73万名失地农民应得的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尚未得到补发。22个省份未按全国统筹要求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小政策”,导致基金支出责任不当增加187.53亿元,其中包括9个省份在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待遇项目清单外,自行保留了包括“取暖费”在内的16个待遇项目,使得基金在2022年至2024年间多支出167.23亿元;另外20个省份违反了关于统筹前一次性缴纳保费条件不符人员待遇支出的规定,使得26.36万人在统筹后增加的59.41亿元待遇支出全部由基金承担,比按比例承担多支出20.3亿元。
此外,审计署还发现,有414.08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或骗取。
在这些案例中,13个省份将406.26亿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挪用至“三保”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等用途。16个省份的90家中介机构在2009年至2024年间,通过伪造劳动合同、仲裁书等手段,帮助2万多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违规参保,以基金损失为代价,换取中介或个人利益。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一家中介自2019年以来,长期向4名公职人员行贿,通过造假材料审核、劳动仲裁等环节,至少为271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违规办理参保,预计造成基金支出损失1.15亿元,而该中介至少获利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