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炎热的夏季,每年都有人因高温中暑而病倒。这一次,不幸的是一位70岁的老人。为了节省电费,他忍受着高温,没有开启空调。当家人发现他时,他的体温已经升到接近40度,面色苍白,意识不清。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时,病情危急。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起由集体误判引发的潜在危险。
众多人对中暑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常误以为只需适量出汗、适量饮水即可。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旦中暑发生,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往往难以承受。高温、高湿度、通风不良以及长时间的暴露,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导致中暑的“理想条件”。
中暑与感冒等疾病不同,它往往突然来袭,毫无预兆地将人击倒。老年人尤其易受其害。由于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汗腺功能减弱,感知能力迟钝,有时即使处于极高的温度,他们也可能毫无察觉。
此外,一些行动不便、独居且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失去控制。并非他们不怕热,而是身体已经无法表达不适。许多家庭都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老年人害怕使用空调。“一吹空调就头晕”“电费太高不值得”“开窗通风即可”。
看似合理的观念实则潜藏巨大风险。空调并非奢侈品,而是生命的保障。过分强调节约可能让人一步步陷入高温的困境。
中暑并非仅仅是天气炎热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由于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引起的急性病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汗液无法蒸发,人体仿佛被封闭在密不透风的容器中。
当核心体温急剧上升至一定程度,器官便会受到损害。最严重的“热射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且来势汹汹,毫不留情。湿热天气是一种隐蔽的杀手。温度未必很高,但湿度一旦上升,汗水便难以排出,体表犹如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热气无法散发,越积越多。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未察觉到自己过分炎热时遭遇不幸的,等到意识到不对劲,身体可能已经如同被煮沸一般。即便你自己可能并未中暑,你周围的老人或许正遭受中暑的折磨。他们不发声、不抱怨,只是静静地坐着或躺着,艰难地喘息。
当他们的脸色变红、皮肤变得干燥而热,汗出得少,心跳加速,精神变得恍惚——那时已经太迟了。中暑并非仅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的生理反应,而是身体正走向崩溃。
我们经常提倡“节约用电”,但节约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夏日炎炎,关闭空调并非代表坚强,而是将身体置于风险之中。气温每上升一度,都意味着对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的挑战。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的心脏功能已经减弱,又怎能承受如此强烈的“热浪袭击”?
许多老年人认为:“我活了大半辈子,怎么会怕热呢?这简直是笑话。”然而,真正的问题并非炎热本身,而是尽管身体已不如年轻,他们却仍旧以年轻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即便是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抵御炎热带来的无情打击。
切勿让固执变成遗憾,也别让节俭演变为悲剧。解决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需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这样既能省电又安全;再配合使用电扇,以增强空气的流通;在白天高温时段关闭窗户并遮挡阳光,而在夜晚温度降低时适当开窗通风。
穿着轻便、浅色的衣物,避免衣物过于紧身。饮食宜清淡,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并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实际上正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不要期待身体会发出明显的信号,因为中暑有时会悄无声息地到来,如同“沉默的杀手”。一旦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皮肤干热、出汗减少等症状,切勿拖延,应立即采取行动。
特别是老年人,更不应勉强忍受不适。一旦出现意识模糊、体温上升至40℃以上,便已踏入危险区域,务必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立即就医。家庭成员需主动介入。不要等到老人表示感到炎热才开启空调,也不要等到他们口渴时才给他们倒水。
尽管他们可能声称“不热”,但身体却在无声地发出警告。可以在家中安装温湿度监测器,并设置提醒功能;在高温天气中,应定时进行电话或视频通话,以确认他们的健康状况。多一份关心,就少一份遗憾。
中暑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在任何一个午后。中暑并不仅限于运动或劳作,即便是坐着发呆、打盹也可能导致中暑。特别是在封闭的房间、无风的午后、不饮水的习惯等看似普通的细节,往往是积热的温床。
在广东这样的地区,空气湿度几乎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气温常常超过35℃。室外如同蒸箱,室内则像是被锅盖覆盖。若不开启空调,就好比将人置于高温箱中进行反复的烘烤。
别以为坐在电扇前就能避免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