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25年来的首次,我国美债持有量锐减,全球排名跌至第三,这一变化在2025年3月得到证实。美国财政部似乎不担心市场的困惑,反而主动公布了“成绩单”,我国持有的剩余美债数量,竟然被英国超越。观察其数据,仅剩7654亿美元,为14年来的新低。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一决策的价值。
排名下滑,市场发出一声惊呼,然而这背后却是大国的棋局。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一直是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未曾间断过购买,2013年更是达到了1.31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然而,自那时起,减持的步伐逐渐加快。这并非一时冲动,也并非毫无准备。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间,一次性减持了2800亿美元,这个数字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承受。
观察当前的公开数据,3月份的减持额仅为189亿元,从账面上看并不令人感到恐慌。然而,金融圈内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资金并未突然大量撤离,但所有的谜团似乎都隐藏在“悄然无声”之中。市场反应过后,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了23个基点,美元指数一度跌破了98点,这些变化无疑成为了市场各方关注的信号。
美国财政部竟然主动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这种做法显得格外亲切。然而,这种在债务历史中颇为罕见的预先赞美,实则透露出一种不舍的情感。这并非因为恐惧,而是因为难以割舍。金融市场的信心,似乎比账面上的数字更为重要。这听起来似乎荒谬,财政部真的能够控制住那些“跑单”的情况吗?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在外界发表过多言论,保持低调,仅通过细致的仓位调整来传达其立场。表面上看似减持,实则将276亿美元的长期债券置换为更短期限的国库券。这传递出的信息是:“我还在观察,不要让我全部撤资。”最终,市场已经领会了这一意图,不再询问中国是否会突然清空仓位。答案早已在数据中显现。
并非所有技艺高超的人都会高调炫耀。中国的“无声调仓”策略,历经五年布局,十年收获,无声胜有声。有趣的是,当其他国家正忙于加息、印钞、暗中诉苦之际,中国却在悄无声息地调整其账户。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经常账户顺差不仅增长了6.2%,而且跨境资金净流出也呈现缩减趋势。资金并未被抽回,反而被全球配置,竟有人质疑这是“防线松动”?实属多余。
截至202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似乎让人感到意外。其黄金储备已连续增长十一个月,这一消息甚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月底时,黄金储备量达到了7046万盎司,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84万盎司,与减持美国国债的步伐保持一致。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并无矛盾。中国人民银行深知“两手抓”的策略:一边减少信用债券,一边增加实物资产,做到有张有弛。在金融圈内,没有人不明白,现在重要的是实物资产而非仅仅依靠信仰。
美国面临的内部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已激增至1.3万亿美元,全年预计将超过2.5万亿美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国债利息已突破1.1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军费开支,这显然不符合常规。有谁会真正相信“借新还旧”的游戏能持续多久?评级机构面露严肃,纷纷下调美国的信用评级。穆迪和标准普尔等机构甚至对2025年的评级不再给予正面评价。美债早已不再是政治议题,投资者对持仓安全性的本能反应才是关键。
中国的最新资产调整策略显得既迅速又果断。出售长期债券,持有短期债券,并提高黄金的配置比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还同时增加了新西兰国债和欧洲能源债券的购买,这并非简单的退出,而是为了降低风险。有些人对此表示疑问,认为黄金只是摆设,不如持有美国债券等待升值。然而,回顾过去,美国债券的收益逐渐上升乏力,而风险却日益扩大,又有谁敢将全部家当都赌上呢?
确实,说中国已完全撤出市场也不无道理。虽然短期票据仍存在,但中国并未再扮演“老二”角色,也不再争夺“老一”地位。每次调整仓位,既非声东击西,也非痛下杀手,只是不愿陪到最后。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保持在32万亿人民币以上,而手中的资产种类也更加多样化。究其根本,这是策略的转变,而非安全感的丧失。
美国财政部在2025年6月又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6.5万亿国债即将到期,3.2万亿需要重新融资,但美国现金储备却只有4300亿。这种局面,过去中国必定会充当“压舱石”,但现在却默默无闻,行动缓慢。那么,谁能为美国托底呢?英国增持了?看似是“新二哥”,实则是在为国际对冲基金搭建平台,那份仓位并不稳固。英国脱欧、产业空心化,金融城吸金,却拿什么来保障?这一切都显得不可靠。
日本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债务总额超过GDP的两倍,老龄化严重,退休潮问题尚未解决。依靠日本央行勉强支撑,短期内或许可行,但长期来看却隐患重重。至于沙特、俄罗斯、阿联酋,这些国家都曾减持并转向购买黄金、欧元,谁愿意独自支撑美国债市呢?接盘者越来越少,债务游戏反而变得更加新颖,什么回购、延后发债、“超长期国债”听起来都有些荒谬。这并非常规融资,而是“拆东补西”的把戏。
中国却显得沉着冷静。全年外汇储备保持稳定,跨境流动并未出现大幅波动。人民币资产价格上涨,外国的主权债券也被更多国际指数纳入。这并非完全退出,而是换了个位置。中国并未急于“断离席”,仍保留一定配置,但控制结构、降低风险,手中的牌更加灵活,可以主动调整。市场是明白的,美国在发行债券,也是在发出信心信号。中国默默换牌,仍能坐庄。
总的来说,全球第三的位置并非被动失去,而是主动调整牌局。降低风险,保留弹性,并将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时代,真正高明的策略并非蛮力砸场,而是静悄悄地撤退、悄悄地周转,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每一笔都算清楚。
仔细分析真实账面,才发现这场变局远比表面热闹。中国并非冤大头,美国账本中藏着漏洞,英国“新二哥”的仓位虚高,日本自顾不暇,大买家的格局早已改变。谁都知道,这一轮美债市场的主动权已不在发债者手中。座位已经换过,牌还在。何时再动,动多少,只有牌桌上的玩家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