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士热衷的比赛,让非洲选手赚得盆满钵满

 

中年男性与年轻人在追求爱好方面有着相似的激情。

通常人们认为中年男性的爱好以“静”为主——如垂钓一整天、品茶仅动动手臂,或者盘玩手串。然而,自去年起,这些平时偏好节能模式的男士们,却因未能中签心仪的马拉松赛事而感到沮丧。

中签一场马拉松的难度有多大?据报道,热门的厦门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竞争激烈,每六个名额就有七个人争夺,其难度堪比抢购演唱会门票。

马拉松为何如此受欢迎?曾经的马拉松并不受到太多关注。

2012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有33场。以“国马”著称的北京马拉松,尽管有三万个参赛名额,但全部报满却用了整整四天时间。

那时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受欢迎,举办一场赛事的难度也较大——小型赛事需要通过当地部门的复杂审批流程,大型赛事还需额外获得中国田协的书面批准。

幸运的是,中国田协在2015年取消了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度。

由于参与门槛低、办赛规模大、能展示城市风貌等优势,马拉松迅速吸引了众多城市的青睐,赛事数量在2016年激增至993场,较2015年增长了641%,并持续增长至2019年。

从北上广深到沧州、肇庆等三线城市,都纷纷尝试举办马拉松赛事。

而马拉松的忠实粉丝主要是中年男性。《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马拉松跑者中近四分之三为男性,其中45-49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

为何这些平时在家连油瓶倒了都不愿扶的男士,在马拉松赛道上却成为主力?从他们完赛后在朋友圈分享的照片中可见一斑:手持完赛奖牌,笑容灿烂,仿佛重返青春年华,他们戴着骨传导耳机,穿着耐克、阿迪达斯的跑鞋,腕上佩戴运动手环,装备齐全,配文常常是“自我超越,永不言败”。

可以说,马拉松满足了中年男性三个愿望——保持年轻活力、财富充裕、逃离家庭琐事。

尽管中年男性享受着跑步的乐趣,但在颁奖典礼上却只能“重在参与”。而在赛场上,奖金拿到手软的往往是非洲选手。

在2023年中国热门的12场马拉松赛事中,只有两场比赛的冠军不是非洲人。例如上海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非洲选手甚至包揽了男子组前八名。

与追求“跑一乐”的中年男性不同,许多非洲选手将每场千、万元级别的马拉松奖金视为其唯一的经济来源。[10]。马拉松的组织者同样乐于邀请非洲选手以壮大声势。

[11]。

长久以来,这甚至形成了一条围绕非洲选手的马拉松产业链——具有商业头脑的中国人察觉到商机,主动成为马拉松经纪人,为赛事组织者和非洲选手牵线搭桥。一旦运动员获奖,经纪人便能从中抽取10%-15%的佣金。

[11]。

非洲选手来中国参加马拉松以谋取金钱并不难理解,但为何中国马拉松的组织方也对非洲选手如此依赖呢?

马拉松,城市的摇钱树

实际上,城市主办方与非洲选手的双向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马拉松赛事的等级。

在专业跑者看来,城市风光和特色美食只是加分项,客观的赛事等级才是他们报名的核心原因。等级越高,意味着比赛通过了官方的严格审查,通常能提供更好的参赛体验和价值。

根据世界田径设定的国际标准,马拉松赛事的评级从低到高分别为标牌、精英标牌、金标与白金标。

[12]。

金标和白金标马拉松赛事,堪称赛事等级中的顶尖。但要获得这样的评级,参赛运动员的等级不容忽视。

根据最新标准,金标赛事需要男女各五名金级运动员;白金标赛事则更为严格,需要男女各三名白金级运动员和男女各四名金级运动员。

运动员等级的划分主要基于他们在10000米、路跑、马拉松三项赛事中的排名。

我们查阅了世界田径官网的排名,截至2024年2月,在金标赛事所需金级运动员中,非洲选手几乎占据了70%的比例。

[13]。

这也就解释了中国马拉松主办方对非洲选手的需求:为了赛事评级,需要邀请精英选手,而这些选手大多来自非洲。

一旦赛事获得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