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将全面推广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根据《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的规定,从本学期开始,学生每学年将至少接受8课时的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旨在实现AI课程的广泛覆盖。
该课程内容涵盖AI意识与思维能力、AI应用与创新以及AI伦理与社会责任三大板块。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从基础的AI知识了解开始,逐步学会合理运用AI技术,并最终能够利用AI工具进行创新实践。
此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习阶段均设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AI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能在日常生活中察觉人工智能的存在,并尝试运用简易的AI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在这一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的态度,并树立隐私保护的意识。
进入初中阶段,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AI工具进行基础的数据搜集、模型训练等活动。
到了高中阶段,要求更为严格和深入,如全面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经验。
对于许多人而言,课程评价方式可能是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课程将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深入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依据教育部的要求,未来全国的中小学都将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培训。可见,人工智能教育已逐步走进课堂。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课程有望成为高考的核心考核内容,使AI人工智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让AI技术真正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 版权声明
本站提供的内容仅作为个人学习、研究以及欣赏!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互联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