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众多国家纷纷介入,有的提供资金支持,有的提供物资援助。其中,英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积极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自战争伊始,英国便积极介入,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反坦克导弹等重型装备,并且是制裁俄罗斯的领头羊。
为何英国如此积极?有人指出,英国既然已经退出欧盟,便渴望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形象,以证明自己依然是一个大国,并试图打造一个所谓的“全球英国”。
然而,存在一个疑问:英国若采取此行动,它能否承受得住压力?
这个问题便引出了被称为亨利·基辛格的美国老者。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角色,曾担任美国国务卿,一生致力于外交事务,对局势的洞察力极为深刻。
据传他曾提及,若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最先筋疲力尽的或许并非乌克兰或俄罗斯,而是英国。
尽管无法确切考证这番话是否出自他之口,但
为何对英国有这样的评价?我们必须审视其国内的经济状况。
自脱欧以来,英国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到了2022年初,战争尚未爆发,通货膨胀率已高达7%,这是近三十年来未曾见过的最高水平。
随着战事爆发,全球油价和气价齐飞,英国民众家中电费和天然气费用激增,价格瞬间翻了数倍。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随后,通货膨胀加剧,通胀率直接攀升至10%,创下了四十年来新高。超市中的商品价格昂贵,民众纷纷抱怨生活艰辛。
原本经济基础薄弱,却偏要强行摆阔。
截至2023年,英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已耗资超过45亿英镑。这绝非一笔微不足道的资金。
武器出口量过大,以至于国内仓库资源几乎耗尽。据悉,英国本国军队的武器储备已降至“风险警戒线”,即便工厂全力生产,也难以弥补库存的不足。
家庭财务状况紧张,哪有额外的资金可以持续不断地支出?
与美国的财力相比,英国的底蕴相差甚远。美国财力雄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德国和法国则似乎在幕后袖手旁观,只出工不出力。唯有英国,成为了那个最卖力却显得有些冤枉的大户。
国内局势同样动荡。物价上涨迅猛,民众的生活费用急剧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持续的罢工和抗议活动,未曾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