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夜,整个汽车界陷入了失眠。
随着小米YU7的订单量在发布会后短短1小时内达到28.9万台,各路竞争对手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某些新兴汽车品牌全年的销售总量。6月27日凌晨,一位合资品牌的高层在朋友圈中感慨:“从未见过如此狂热的品牌忠诚度,这简直是打破了商业常规。”
一、狂热抢购之夜
仅3分钟销售额突破20万:YU7开始接受预订,数字迅速攀升。3分钟内销售额超过20万大定(7天可退),其中12万来自已锁单的用户。
1小时销售额达28.9万:这一成绩刷新了SU7所创下的72小时5万锁单的纪录,速度提升了近100倍。
黄牛炒作成风:在闲鱼上,“优先提车权”被炒至2万元,首批车主甚至将日租价格定为3000元。
二、雷军“饥饿营销”的进阶策略
预售策略:雷军亲自指导,指导用户先行下载APP、填写个人信息、预存款项。
门店盛况:北京某小米之家于凌晨2点仍在进行直播活动
试驾预约场面火爆,预约人数已满至下周
销售目标“军令状”:72小时内人均完成4笔销售
产能忧虑:目前现货库存不足1万台
非现货车型需等待至8月才能提车
二期工厂已通过验收(年产能达到15万台)
三、定价策略的精准打击
版本 | 售价(万元) | 对标车型 | 价格差
— | — | — | —
标准版 | 25.35 | Model Y | -1万
Pro版 | 27.99 | 极氪001 | -3万
Max版 | 32.99 | 蔚来ES6 | -5万
四、战略转型下的安全策略
经过SU7事故事件的洗礼,小米公司及时调整了其战略方向:
宣传策略转变:雷军近一个月内未曾提及YU7,上海车展期间临时取消了YU7的亮相计划。
安全性能加强:
进行了649万公里的极限测试(相当于绕地球162圈)
开展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挑战
采用铠甲笼式车身设计以及2200Mpa的超强钢材。
五、Model Y的真正对手?
在参数对比方面:
空间:YU7的轴距为3000mm
对比 Model Y 的2890mm
续航:YU7的最大续航为835km
对比 Model Y 的719km
智能:YU7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的算力
对比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资本市场对此迅速作出反应:小米的港股在次日上涨了8%,市值突破了1.59万亿港元。不仅仅是特斯拉感受到了压力——鸿蒙智行紧急宣布降价2万(后撤销),极氪等品牌也重新启动了“截胡”计划,为转单用户提供定金补贴。
小米展示了“科技品牌跨界造车”的降维打击能力。情绪消费正在重新塑造汽车市场的格局。
2025年可能成为智能电动车行业的“洗牌元年”。
目前唯一限制小米发展的因素,就是产能问题。随着北京二期工厂的投产和第三工厂的筹备,这场旨在颠覆传统车市的“小米旋风”才刚刚开始。